夏日里走進泰寧縣杉城鎮際溪村,一排排嶄新的民居、青翠的菜地、古樸的創客坊、美麗的丹霞田園風光盡收眼底。但誰又能想到,6年前這里還是一個勞動力流失嚴重的省級貧困村呢?
際溪村共有248戶,在發展鄉村旅游之前,村民分散居住在方圓十余公里的山凹間,山高林密、地廣人稀,地無三尺平是這個村子的真實寫照。
“真的沒有想到,農村這么破爛的房子還能翻修成這么漂亮的民宿。沒人種的田地也能變成村里最靚麗的景觀。”家住橋頭組的村民江錦清見證了際溪村這些年的巨大變化。
2014年,泰寧縣提出“五朵金花”旅游專業村建設,際溪村因為擁有獨特的丹霞田園風光和深厚的巖穴文化內涵,所以定位為“耕讀李家”。發展鄉村旅游以來際溪村始終堅持綠色發展,結合當地人文歷史,尊重鄉風民意,突出“耕”“讀”主題特色,與北京天一、臺灣景典等兩岸知名的景區規劃公司合作,將際溪村“耕讀李家”項目作為一個整體來規劃建設。尤其是聘請了知名的臺灣上趣策劃團隊進行點對點指導,盡可能不破壞原有村莊生態,在保護中開發生態資源,著力打造以“一座丹霞山鄉、一脈巖穴文化、一處心靈靜地、一方農耕樂園”為特色的美麗鄉村。
隨著鄉村旅游的興起,村民由觀望變成了參與,許多人將自己的房子改造成民宿,經營起了農家樂。楊平便是其中一員,這些年他通過經營民宿和農家樂致富,現在不僅開起了小車,還在城里買上了新房。
旅游的發展促進了村財增收。村里將400畝閑置土地、林地進行集中流轉,從中收取租金和管理費8萬元,又聯動寨下大峽谷景區開發,發展崖壁鐵皮石斛的種植,將村里的山地林地崖壁等自然資源轉變為資本,每年收取林地崖壁的資源使用費達到12萬元。
如今,得益于旅游的發展,2017年際溪村成功摘掉貧困村的帽子,2019年村財收入突破24萬元,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18400元。如今的際溪,正走出一條旅游強村之路。